為進一步提高全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廣大市民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豐富文化生活,11月11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共同承辦的“2023年西安市非遺保護傳承人志愿者小分隊社區行——走進灞橋站”活動在灞橋區華陽城廣場舉行。
此次活動,承辦方攜手灞橋區文化館共同邀請的非遺項目包括:秦腔板胡制作技藝、蓮湖面塑技藝、結繩技藝、關中禮饃制作技藝、西安剪紙、秦腔臉譜制作技藝、棉絮畫、紅拳、白猿通背拳、古琴、太極、面塑(鄭氏)、狄寨剪紙技藝、竹篾子燈籠編織技藝、風箱制作、植物染、社火臉譜、白鹿原打鐵技藝、狄寨徐文岳泥叫叫制作技藝、王氏面藥炮制技藝、袖珍面花等共計21個。
64歲的鄭祥善是面塑(鄭氏)非遺傳承人,他介紹,面塑又叫捏面人,是起源于民間的傳統制作工藝,原以調成彩色的面粉為主料,捏造成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面人顏色豐富,體積小巧,便于攜帶和觀賞。“我學捏面人手藝已經有36年了,造型從《水滸傳》的108將到四大名著各個典型人物包括現代的動畫人物,幾分鐘就可以捏好一個。” 鄭祥善說,這項手藝學一個月左右就能上手,他還沒有收徒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傳統手藝,傳承非遺文化。
活動現場,傳承人們展示展演了各類非遺項目,群眾們觀賞著一招一式、一揉一捏、一裁一剪的非遺項目,零距離感受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進社區活動的開展,為廣大市民帶來了一場家門口的文化盛宴,讓非遺文化真正走進廣大市民群眾中,為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陜西西安:非遺文化進社區弘揚傳統文化,吸引更多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弘揚者,讓非遺傳承發展更為廣闊。(劉彬)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4月26日,在山東省重點打造的“齊魯1號”文旅專列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盛宴吸引了眾多旅客的目光。兗州古稱魯郡,“齊魯1號”文旅專列,特邀魯郡面塑旅途非遺文化展演,旨在通過“非遺+旅游”模式,讓乘客在旅途中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由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