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這門手藝從我這里消失,更不能讓‘盤中戲’成為絕唱?!?/p>
——白大成
老北京的民間藝術蘊含著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一代代生活在北京城的普通民眾運用自己的智慧在不斷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進行的藝術創造。雖然許多老北京民間藝術都形成于清代中晚期,但其悠久的民間藝術文脈卻是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經過百余年的沉淀直到今天,老北京民間藝術還是熠熠生輝,散發著奪目的光彩與手工藝人智慧的光芒。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民間藝術雖已逐漸失去了原生的土壤,很多也已經成為永遠的歷史記憶,但還有一些珍貴的手工技藝在手工藝人的手中默默傳承,其中就有白大成先生制作的北京鬃人。
“鬃人”是老北京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它不僅是圍繞京劇藝術衍生的一種形象系統,也是根據京劇舞臺人物的表演程式、技術特長、外部造型等進行的形象塑造,還是契合戲曲表演藝術對象的性格內涵、文化特征等進行的藝術刻畫。近代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曾對鬃人這一老北京獨有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過關注,如孫殿起、翁偶虹、冰心等。表面上直觀去看,鬃人是一個可靜可動的民間玩具,頭和底座用膠泥制成,底座上粘一圈二三厘米長的豬鬃,身架用秫秸稈做成,外繃彩紙或綢衣,臉譜和服飾均依據戲曲臉譜勾畫和設計。靜賞時展現京劇舞臺人物風采,動玩時數個鬃人組成一出戲劇,敲打銅盤鬃人轉動,配上京劇唱腔,如同真人在舞臺上演出一般。透過表面深入品味,鬃人又具有高度的文化美感,它所基于的京劇藝術文化內涵已經在觀者的欣賞情趣和藝術把玩中,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能在懂得它的觀者心中喚起共鳴與聯想,它脫離了京劇舞臺卻傳遞著戲曲藝術與文化信息,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制作北京鬃人的白大成先生如今已經傳承這項技藝六十余載,他的一生從學藝、從藝到曲折傳承和創新發展,早已與鬃人的命運融為一體。
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發布的《中共北京市委關于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指出,北京市文化建設將以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四大方面推動繁榮興盛首都文化建設。并強調可通過口述史整理出版的方式,豐富城市記憶表達。
鬃人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大成先生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正是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的代表。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蘊含著老北京特有的創造力、想象力、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具有珍貴獨特的文化價值。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各項非遺傳承的主要載體,是北京知識文化和技藝智慧的承載者和傳遞者,也是與作為活態文化的北京非遺不可分離的核心內容,是北京文化資源的核心資源。
在從宏觀敘事逐漸轉向微觀敘事的今天,口述史的方法早已不再是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的專利,而成為人們研究某一領域、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越來越多的學界研究者開始采用口述史的方式,留下關于人、事、物的生動而鮮活的歷史記錄。
因而,對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的記錄書寫既是對北京非遺傳承人個體生命史的記錄和梳理,也是對北京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生動的微觀表述,更是對北京歷史傳統在當代語境下的鮮活闡釋。從傳承人的視角,以真實生動的口頭敘述,匯融到文字當中,這無疑是保存過去聲音、留存歷史溫度、傳承文化記憶的最佳方式。
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關注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途徑,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探索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且能從傳承人的角度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面貌。這本《鬃人人生——白大成口述史》正是以口述史的形式,記錄書寫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活態化的形式生動展現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書主要按時間順序展開,以白大成小時候記憶中的老北京廟會上的鬃人為切入點,同時回顧冰心散文《我到了北京》中對傳統鬃人的描述,再現當年北京護國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廟會經常上演的鬃人表演情況,還原清末民初誕生的北京鬃人早期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然后,結合百余幅各不同歷史時期鬃人的珍貴歷史照片,介紹白大成從小到大在不同人生階段中與鬃人的不解之緣,從他的學藝、從藝之路開始,展現其對鬃人制作技藝、制作工具和制作材料等不斷探索改良、精益求精的歷程,并以白大成的主要鬃人作品《大鬧天宮》《三岔口》《八大錘》《挑滑車》《奧運福娃》等為例,闡述他坎坷曲折的鬃人人生歷程,如他從地壇廟會到新東安市場、從王府井到南鑼鼓巷,在不同時空背景中介紹他對北京鬃人的文化繼承與發揚創新的思考和實踐,并梳理他對北京鬃人傳承發展的一些感悟和展望,全方位展現一位普通的老北京傳統民間藝人身上體現出的寶貴的工匠精神。白大成先生的口述史反映和體現著時代的特色以及歷史親歷者的認知與視角,具有許許多多極有價值的內容。(曹媛)
來源: 光明網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七月流火,暑氣漸盛,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稻鄉旅游景區開啟首屆非遺美食文化節,這里承載著中國農業發展的開創性記憶,擁有濃郁的朝鮮族民俗風情。非遺美食文化節小吃攤位(樺川縣融媒體中心供圖)據了解,此次非遺美食文化節吸引八方來客4萬余人,帶
鄭光榮,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北京叫賣”傳承人,同時被授予“中國非遺吆喝叫賣傳承人”及“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稱號,并擔任北京正明圣達叫賣團團長。他計劃通過更多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老北京的聲音”帶向世界舞臺,讓更多人聽見并感受到中華文
2025年山東非遺美食嘉年華上,淄博通過展覽和現場展示,將齊魯飲食文化的魅力全方位展現給游客。此外,淄博還將非遺元素融入景區開發,周村古商城的花燈會和非遺體驗活動,讓游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淄博的七項非遺美食上榜,不僅
在廣東,可以觀美景嘆美食。梅州、中山、清遠的非遺展和民俗巡游活動各具風采;潮州鎮海樓上演潮州大鑼鼓、英歌舞、舞龍舞獅等獨具嶺南韻味的文化節目;廣東省博物館國慶期間延長開放時間至18時,并推出“粵博里的中國紅”等活動,吸引眾多游客慕名前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