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單縣有一種傳統(tǒng)非遺美食——馓子,別稱“寒具”“食馓”等。2021年,源于該縣黃崗鎮(zhèn)的“黃崗馓子”被納入菏澤非遺代表性項目。如今,“黃崗馓子”的招牌在單縣隨處可見。
馓子采用純棉籽油和優(yōu)質小麥精粉為原料,經(jīng)過十道工序精心加工制作而成。每天下午3點作坊開始稱面、和面、摔面、疊面、醒面,用油養(yǎng)面,整塊面被反復疊、拉、盤、扯,最后成為一根到底的細面。“水、面、鹽的比例一年四季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夏天多放鹽,冬天少放鹽,冬天用溫水,夏天用涼水,根據(jù)天氣情況逐漸調整用量。”趙先安對馓子一年四季口感都非常好的原因進行了解釋。趙安先是黃崗馓子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之一,他和妻子帶著兩個兒子、兩個兒媳婦撐起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馓子作坊。
第二天凌晨1點,全家人一起圍著鍋臺炸馓子,一人揪起面頭,邊拉邊往手上纏繞,纏夠一指寬,用筷子從手上抄下來;另外一人依次拿起纏好的筷子,一手一根把面胚往兩邊抻,成形后放進200~300高溫的油鍋里烹炸10~20秒,在馓子將熟不熟時用筷子順著巧勁翻面定型,一片金黃、酥脆、濃香的馓子便做成了。
趙安先家的馓子依靠傳統(tǒng)手工技藝在美食界有口皆碑,曾獲評“單縣‘十佳’農產品”“美食山東齊魯名吃”“‘尋味齊魯——百城千味’2021山東非遺特色美食大賽優(yōu)秀獎”等。“以前我的爺爺輩靠背著桐木箱走街串巷叫賣維持生計,現(xiàn)在馓子靠手藝‘出圈’,生意越做越紅火,我們在家里等著訂單上門即可。”趙家馓子第五代傳人趙延森介紹說,“節(jié)假日訂單量特別大,那時候我們只能關門閉戶搞生產,有時兩三天才能生產完一個訂單。”他和弟弟從小耳濡目染,14歲手藝學成,早早開始參與經(jīng)營家里的馓子生意。
為了帶動身邊群眾增收致富,2018年趙安先一家率先開辦“黃崗趙家馓子傳統(tǒng)技術培訓班”,免費招收學員進行培訓。
馓子的吃法多種多樣,直接干吃香酥可口,做成菜亦肴回味無窮。美食愛好者在馓子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了苦菊馓子、馓子湯、馓子煎餅等特色美食,受到食客們的青睞,成為許多飯店的招牌菜。
“現(xiàn)代人對吃的越來越講究,馓子也得與時俱進,在口感保持不變得前提下,我們正在研究一步步把馓子的外形做得更漂亮。”趙延森說。
馓子是一種非遺美食,是一種致富手段,更是濃濃的鄉(xiāng)情。好客的山東人把馓子當做饋贈佳品帶到全國各地,甚至帶出國門,得到俄羅斯等國人民的稱贊,趙延森說,“我們趙家人把馓子當作畢生事業(yè)來做,馓子制作技藝也會一代代傳下去,不斷發(fā)揚光大。”(中國日報山東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wǎng)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七月流火,暑氣漸盛,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稻鄉(xiāng)旅游景區(qū)開啟首屆非遺美食文化節(jié),這里承載著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的開創(chuàng)性記憶,擁有濃郁的朝鮮族民俗風情。非遺美食文化節(jié)小吃攤位(樺川縣融媒體中心供圖)據(jù)了解,此次非遺美食文化節(jié)吸引八方來客4萬余人,帶
鄭光榮,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北京叫賣”傳承人,同時被授予“中國非遺吆喝叫賣傳承人”及“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稱號,并擔任北京正明圣達叫賣團團長。他計劃通過更多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老北京的聲音”帶向世界舞臺,讓更多人聽見并感受到中華文
比賽將選出呼倫貝爾大草原市域公用的美食品牌,入選《2023呼倫貝爾美食地圖》,為市民和各地游客打造獨具風味的流動的美食盛宴。比賽現(xiàn)場,來自呼倫貝爾地區(qū)的大廚們紛紛帶著自己的拿手菜前來參賽,一道道融合著大草原與蒙古族特色氣息的美食為現(xiàn)場市民游
這場舌尖與匠心的深度對話,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是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生動破圈,讓世界看見“珠江源頭”的非遺力量如何烹飪出鄉(xiāng)村振興的美好滋味。”非遺傳承人桂千杰展示著新推出的低糖粗糧米糕與制作精美的花果糕,“老味道要守得住,新需求也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