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2月11日電(記者馬思嘉)大年初一晚,位于寧夏賀蘭山腳下的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鑼鼓喧天,花燈、激光、煙火點亮夜空,游人扶老攜幼漫步其中,在皮影戲、巡游社火、大馬戲、國潮燈會中度過歡慶時刻。
“和在家看電視相比,在小鎮里更能感受到傳統年味和熱鬧氛圍。”寧夏銀川市民陳女士說,他們一家四口提前兩周預定了小鎮的溫泉旅館,她的一對兒女都在小鎮內的換裝館換上華服,拍了不少照片。
小鎮內,一換裝館負責人告訴記者,春節期間,顧客數量較之前明顯增多,店內也配合小鎮的花燈風格上新了漢服服飾和頭飾,以喜慶的紅色為主,兼顧保暖性。“以前顧客大多是年輕女性和小朋友,現在體驗漢服妝造的男性和父母輩也在增多。”該負責人說。
在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游客在觀看演出。新華社發
小鎮典農古街兩邊是游人如織的店鋪,一道木橋懸于上空,備受游客喜愛的“無漏和尚”漫步其上,在獨白和音樂中結束了三分鐘左右的演出。不少游客要求與他合影。“合影的時候特別開心,但是導演說我這個角色不能笑也不能說話,只能‘憋出內傷’。雖然沒有回家過年,但是和游客在一起,把傳統文化之美傳遞給他們,我覺得很有意義。”扮演“無漏和尚”的劉文瀚說。
在小鎮內一處舞臺上扮演“瘟婆婆”的馬曉霜也沒有回家過年,她身著艷麗彩衣,手拿掃把,與臺下觀眾互動,不停地用寧夏方言“爆梗”送祝福,引得觀眾陣陣哄笑。“人多緊張?不存在的。我覺得自己大放異彩!看到游客開心,我就更開心了!”她說。
馬曉霜在化妝間為表演做準備。新華社發(唐紫宸 攝)
為了給游客傳遞更多有價值的內容,馬曉霜自學了不少年俗相關的知識,還跟小鎮內的非遺類演員學唱民歌“花兒”。“那些老師太厲害了!這也驅使我不斷學習,掌握真本領才能更好地回饋觀眾。”她說。
春官賜福、塞上蹦迪、年俗大戲《故鄉的年》、民俗婚禮《山河人家》……“看見賀蘭”媒體宣發負責人易珊珊告訴記者,運營團隊深度挖掘寧夏在地民俗文化,打造系列演藝活動,就是為了讓游客感受到“西北的年”。據她介紹,除夕到大年初一兩天,小鎮接待游客人次左右,預計節假日七天接待量在人次左右。
在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一場場年俗大戲正在上演。新華社發
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的春節活動,是寧夏“非遺過大年”文旅系列活動的縮影。寧夏銀川文化城·鳳凰幻城的《朔色長風大美銀川》沉浸式演藝、新春游園燈會、秦腔藝術巡回展演、非遺系列作品展和賀蘭硯制作技藝展等,皆讓游客體味到了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春節。
此外,寧夏文旅廳聯動各市(區、縣)打造“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主題文化和旅游活動,從農歷臘月初八持續至農歷二月初三,策劃推出八大板塊200余項活動,發放5000萬元文旅消費券,推動春節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讓文化“火”起來、年味“濃”起來、市場“旺”起來。
在寧夏老工業基地石嘴山市,舉行了第二屆非遺美食節暨非遺文創產品年貨大集活動。活動現場,包括黃渠橋爆炒羊羔肉、扁豆涼粉在內的20余種非遺美食滿足群眾的味蕾,30余名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剪紙、葫蘆燙畫等非遺手工技藝。寧夏中衛市2024年非遺游園會、固原市“民俗盛宴·喜鬧元宵”活動正陸續舉行,吸引游客和市民在傳統文化中感受年味。(參與采寫:唐紫宸)
:;:;:2024-02-11;:許瑩瑩;file:;:29;from:新華社;:2024-02-1115:53:14;
七月流火,暑氣漸盛,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稻鄉旅游景區開啟首屆非遺美食文化節,這里承載著中國農業發展的開創性記憶,擁有濃郁的朝鮮族民俗風情。非遺美食文化節小吃攤位(樺川縣融媒體中心供圖)據了解,此次非遺美食文化節吸引八方來客4萬余人,帶
鄭光榮,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北京叫賣”傳承人,同時被授予“中國非遺吆喝叫賣傳承人”及“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稱號,并擔任北京正明圣達叫賣團團長。他計劃通過更多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老北京的聲音”帶向世界舞臺,讓更多人聽見并感受到中華文
比賽將選出呼倫貝爾大草原市域公用的美食品牌,入選《2023呼倫貝爾美食地圖》,為市民和各地游客打造獨具風味的流動的美食盛宴。比賽現場,來自呼倫貝爾地區的大廚們紛紛帶著自己的拿手菜前來參賽,一道道融合著大草原與蒙古族特色氣息的美食為現場市民游
這場舌尖與匠心的深度對話,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動破圈,讓世界看見“珠江源頭”的非遺力量如何烹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滋味。”非遺傳承人桂千杰展示著新推出的低糖粗糧米糕與制作精美的花果糕,“老味道要守得住,新需求也要跟得上。
當年輕人紛紛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非遺上頭體驗的時候,文明的畫卷完成了向新世代的輕盈轉身。穿非遺元素服飾、品嘗非遺美食、購買非遺衍生文創產品……這些已成為當代青年的生活風尚。在他們眼中,非遺絕非“老古董”,而是“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從情緒價